QCC品質管理循環圈推行的十三個步驟
Written by 方圓智匯-精益生產管理咨詢公司培訓機構QCC活動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日本。
當時第一個注冊登記的是日本電工公社松山搬運機QCC小組。在日本,每年的十一月被定為全國“質量管理小組月”。在這個月里,日本大力促進和強調質量控制和質量管理小組活動;世界上也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如此頻繁地召開四級年度質量控制大會:各公司總裁、經理、領班和消費者參加。
自從石川馨教授于1963年組織了第一次QCC大會后,每年大約有200場質量管理小組大會在日本召開,參加的人數超過五萬,提交的質量管理小組報告達四千份以上。在日本科學家和工程師協會登記注冊的質量管理小組數目超過了一百萬個。每個質量管理小組每年平均會提出七十份改善建議。未在日本科學家和工程師協會注冊登記的公司數目可能是已登記的質量管理小組數目的三倍。正是這種質量管理小組活動推動日本成了一個質量大國。
QCC:QUALITY CONTROL CYCLE(品質管理循環圈)
QIT:QUALITY IMPROVEMENT TEAM(質量改進小組)
QCC/QIT品質管理循環圈
指在生產或工作崗位上從事各種勞動的員工,圍繞企業的方針目標和現場存在的問題,以改進質量、降低消耗、提高經濟效益和人的素質為目的,運用質量管理的理論和方法開展活動的組織。
通過創新來增加公司生存競爭力;
通過持續改善來增加公司生存競爭力;
通過問題解決來增加公司生存競爭力。
從而,持續不斷的保持和提升公司的競爭力。
競爭力的顯示:好的產品質量;低的生產成本。
所以QCC/QIT的重心在:提升產品質量;努力降低各項成本;簡而言之,又要好又要便宜!
創新:在于突破以往的各項格局,創新性的提出生產出更好產品質量、更低的產品成本的方法。
持續改善:在原有的基礎上,努力的不斷予以優化,以更低的產品成本生產出更高質量的產品。
問題解決:在每次出現問題時,都能迅速的采取糾正以及糾正措施,防止產品以及成本的損失和惡化。
高層的認知和支持。
中層的認知、教育、實踐、支持。
基層的認知、實踐。
QCC/QIT不是只做一次,必須持續不斷的運行。
現場型:主要以班組、工序、服務現場職工為主組成,以穩定工序,改進產品質量,降低物質消耗,提高服務質量為目的。
攻關型:一般由主管、工程技術人員和員工三結合組成,以解決有一定難度的質量關鍵為目的。
管理型:以管理人員為主組成,以提高工作質量,改善與解決管理中的問題,提高管理水平為目的。
服務型:由從事服務性工作的員工組成,以提高服務質量,推動服務工作標準化、程序化、科學化、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目的。
>自愿參加;
>要有管理者的支持;
>要求對員工授權;
>培訓是管理小組計劃的不可分割的部份;
>小組成員以團隊的形式工作。
>質量管理小組成員要解決問題而不應僅僅識別出問題就了事。
1.1、公司簡介
1.2、描述生產產品
1.3、描述相關作業流程
1.4、使用工具:一般用簡明語言闡述
2.1 為了便于活動,小組人員不宜過多,一般為3~10人較合適。
2.2 小組成員要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思想,努力學習全面質量管理基本知識和其他現代管理方法,熟悉本崗位的技術標準和工藝規程,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并能積極參加活動。
2.3 QCC小組組建以后,要制定小組活動進度,利于對小組活動進行掌握和幫助指導。
2.4使用工具:統計表、人員名單表、人員職務表。
3.1 活動課題選擇,一般應根據企業方針目標和中心工作,根據現場存在的薄弱環節,根據顧客(包括下道工序)的需要;
3.2 選題的范圍是廣泛的,概括有7大方面:
3.2.1 提高質量;
3.2.2 降低成本;
3.2.3 設備管理;
3.2.4 提高出勤率、生產率,加強定額管理;
3.2.5 開發新產品,開設新的服務項目;
3.2.6 安全生產;
3.2.7 提高顧客滿意度。
3.3 注意問題:
3.3.1課題不可以太大;
3.3.2課題、問題、目標三者要統一;
3.3.3課題要可操作;
3.3.4選題理由要充分、準確、簡潔;
3.4 使用工具:矩陣圖
3.4.1問題點評價矩陣圖1
3.4.2問題點評價矩陣圖2
3.4.3選題理由(條形圖)
3.4.4選題理由(框圖)
4.1 調查現狀,為了解課題或問題的目前狀況,必須認真做好現狀調查。
4.2 在進行現狀調查時,應根據實際情況,盡量對現有的數據、資料整理,包括一段時間的數據資料。
4.3 對現實工作、現場、產品作詳細的觀察與分析。
4.4 掌握現狀與現實課題目標之間的關系。
4.5使用工具:應用不同的QCC工具(如調查表、排列圖、折線圖、柱狀圖、直方圖、管理圖、餅分圖等),進行數據的搜集整理。
5.1 課題選定后,現狀初步了解后,應確定合理的目標值。
5.2 目標值的確定要:注重目標值的定量化,使小組成員有一個明確的努力方向。便于檢查,活動成果便于評價;注重實現目標值的可能性,既要防止目標值定得太低,小組活動缺乏意義,又要防止目標值定得太高,久攻不克,使小組成員失去信心。
5.3 確定目標盡量與同行業橫向比較,與國際先進水平比較。
6.1 對調查后掌握到的現狀,要發動全體組員動腦筋,想辦法,依靠掌握的數據,集思廣益,選用適當的QC工具進行分析,找出問題的原因。
6.2 找出主要原因,經過原因分析以后,將多種原因,根據關鍵、少數和次要多數的原理,進行排列,從中找出主要原因。
6.3 能用統計方法或實驗確定主因最好。
6.4 工具使用:因果圖、關聯圖、系統圖、相關圖、排列圖、散布圖。
7.1 主要原因確定后,制定相應的措施計劃,明確各項問題的具體措施,要達到的目的,誰來做,何時完成以及檢查人。
7.2 以要因展開制定對策、有針對性。
7.3 制定措施要注意把專業技術和管理技術統一考慮。
7.4 制定措施要經過小組討論后,有條件最好對措施進行風險評估,以確定是否采用此措施。(可行性、效果、經濟性、實現性)
7.5使用工具:圖表、系統圖
8.1 按措施計劃分工實施。小組長要組織成員,定期(一周)或不定期地研究實施情況。
8.2 定期整理分析數據材料。
8.3 隨時了解課題進展,發現異?;驘o效,及時召開會議,確定補救方法。
8.4 活動實施期間一定要定時召開會議,并追蹤中間措施執行的成效。
9.1 效果檢查是把措施實施前后的情況進行對比,看其實施后的效果,是否達到了預定的目標。
9.2 如果達到了預定的目標,小組就可以進入下一步工作;如果沒有達到預定目標,就應對計劃的執行情況及其可行性進行分析,找出原因,在第二次循環中加以改進。
9.3 以圖表表示績效,要采用活動前后對比的方法。
9.4 盡可能將質量提高,核算出金額,用經濟語言說明效果。
9.5 無形的效果要和有形的效果融為一體考慮。
9.6 使用工具:檢查表、統計圖表、推移圖。
10.1 達到了預定的目標值,說明該課題已經完成。但為了保證成果得到鞏固,小組必須將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或方法納入工作標準、工藝規程或管理標準,經有關部門審定后納入企業有關標準或文件。
10.2 如果課題的內容只涉及本班組,那就可以通過班組守則、崗位責任制等形式加以鞏固。
10.3 標準的起草,可由措施執行人員制定為好,以加深對標準的印象及重視。
10.4 標準化作業后,一定要說明標準前后修改補充的差異,并明確棄舊立新的時間。
10.5 使用工具:一般管理圖、條形圖。
11.1 小組通過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對成功和失敗總結幾條,以便今后參考。
11.2 集中成員意見,討論活動中的酸辣苦甜。
11.3 對活動的缺陷和遺留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將其作為下一次活動的課題,進入新的PDCA循環。
11.4 使用工具:簡單描述。
12.1 小組將活動的成果進行總結,是自我提高的重要環節,也是成果發表的必要準備,還是總結經驗、找出問題,進行下一個循環的開始。
13.1 恭賀小組的每一個成員,問題解決完成,應對小組成員的努力予以肯定。
以上步驟是QCC小組活動的全過程,體現一個完整的PDCA循環。由于QCC小組每次取得成果后,能夠將遺留問題作為小組下個循環的課題(如沒有遺留問題,則提出新的打算),因此就使QCC小組活動能夠持久深入地開展,推動PDCA循環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