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產的五大基本原則
Written by 方圓智匯-精益生產管理咨詢公司培訓機構
▌一、確定價值(Value)
“價值”的概念經常用于精益生產管理。這里,價值是從客戶的角度定義的。所謂有價值的活動是能夠提高客戶效率的活動,客戶承認其必要性并愿意為此付出代價。正確確定價值是從客戶的角度而不是從公司或部門的角度來確定價值和從設計到生產到交付的整個過程。為了從客戶的角度確定價值,我們還必須最大限度地減少整個生產過程中的過度消耗,不要將額外成本轉嫁給客戶。如果我們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觀來看待企業的產品設計、制造過程和服務項目,就會發現浪費太多,從根本無法滿足客戶需求到過度的功能和多余的非增值活動。當然,消除這些浪費的直接受益者是客戶和生產者。
▌二、識別價值流(ValueSteam)
價值流是指將原材料轉化為成品并賦予其價值的所有活動。這些活動包括從概念設計到產品設計、流程設計,再到生產的技術流程,從訂單處理、計劃到交付的信息流程,從原材料到產品的材料轉換流程,以及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支持和服務流程。價值流精益思維識別的意義是找出哪些活動是真正增值的,哪些非增值活動應該在價值流中消除。識別價值流是為了發現并消除浪費。
▌三、流動(Flow)
如果說價值的正確確定是精益思維的基本理念,而價值流的識別是精益思想的準備和大門,那么“流動”和“拉動”是精益思維實現價值的支柱。精益思維要求所有創造價值的活動(步驟)都流動,強調不間斷的“流動”。“價值流”本身的含義是“動態的”,但由于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和做法,例如部門之間的分工(等待部門之間的交接和轉移)、大規模生產(等待機床旁邊的正在進行的工作)等等,本應流動的價值流被阻斷了。精益管理認為,如果價值不流動,停滯將給企業帶來損失。也就是說,“停滯導致疼痛(損失)”。因此,精益生產管理要求“所有人都必須反對部門化和大規模生產的思想”,并通過持續改進、單件流等方法在任何大規模生產條件下創造持續的價值流。當然,要使價值流流動,我們必須具備必要的條件。這些條件包括:
1.消除缺陷。缺陷導致的報廢和返工會導致價值流中斷甚至回流。為了實現連續流動,每個過程和每個產品必須正確;
2.環境和設備的完整性是流量的保證。5S管理,即Seiri、Seiton、Seiso、Seiketsu、Shitsuke和全面生產維護(TPM)都是價值流的先決條件;
3.系統地進行流程設計和產能規劃,以避免瓶頸。
▌四、拉動(Pull)
“拉動”是根據客戶的需求輸入人和輸出,讓用戶在需要的時候準確地得到所需。拉動實施后,用戶或下游制造商就像從超市貨架上拿走他們需要的東西,而不是把不需要的產品推給用戶。根據拉動原則,生產和需求直接對應,消除了過早和過度的投資,減少了大量庫存和在建工程,并大大縮短了交付周期。拉動原則更深刻的意義在于,一旦用戶需要,企業就有能力設計、規劃和制造他們真正需要的產品。最后,他們可以拋開預測,直接根據用戶的實際需求進行生產。
▌五、盡善盡美(Perfection)
根據上述四個原則不斷改進流程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價值流的顯著加速。并不斷使用價值流分析方法來發現更多隱藏的浪費并進一步改進,從而使循環趨于完善流程。精益管理的目標是“通過完美的價值創造過程(包括產品或服務的整個生命周期的設計、制造和支持)為用戶提供完美的價值”。“完美”很難實現,但對完美的不斷追求將造就一個始終充滿活力、不斷進步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