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課書上對于技術資料的定義應該是比較嚴格的,一般都是指按照一定標準和格式成文的資料,包括BOM、圖紙、工藝資料、檢測參數和標準等,甚至一些品質體系的資料,比如PPAP、APQP、FMEA之類的資料都可以看做從技術部門需要移交的技術資料。
但是對于生產管理而言,技術資料只需要BOM和工藝線路,就足夠支撐起一個不錯的生產計劃。如果僅僅只有BOM,也可以支撐起一個合格的生產計劃。如果BOM質量高,在沒有工藝線路的情況下,可以支撐起不錯的生產計劃。
一般來說,BOM表是解決物料種類和數量的問題;工藝線路是生產的工藝順序,它解決的是物料使用時間先后順序的問題。就是這三個問題:要用什么物料?用多少?在什么時候用?
如果合理的編制BOM,可以將在什么時候用物料這個信息編入BOM而不依賴工藝線路。這個主要是依賴BOM的分層和適當的給半成品命名編號來做到。這里我舉一個例子。
比如:A產品由C、D、E、F、G組成。如果BOM僅僅分為一層物料,那么生產計劃必須在C、D、E、F、G缺一不可的條件下安排生產。但是我們知道如果C、D組成了組件B,那么第一層物料就是A由B、E、F、G組成,第二層B物料由C、D組成。這么一來,在僅僅只有C、D物料的情況下,生產計劃就可以安排B組件先行生產。
但是也不是BOM分得越細越好,比如一個五金件,按照工藝線路需要經歷9臺沖壓設備的依此加工,這就不值得將這個五金件分為9層,因為除了這個五金件最初的形態和最后的形態,中間加工的形態是僅僅存在很短時間的。
什么物料或是半成品需要在BOM體現,我認為無非是真實發生物料交接的時候,還有邏輯上可以發生物料交接的時候。比如購買回來的物料,發貨給客戶的成品,廠內需要一個車間轉移給另一個車間的在制品,有出入庫動作的物料、半成品和成品,具備這些特點的,肯定需要在BOM體現。
BOM的精細度體現了企業管理的精細度,粗精細度的管理。粗精細度的BOM,留足給下面人治發揮的空間;但是細精細度的管理應該是細精細度的BOM,保證生產管理人員獲得足夠的情報。